不能对国学"无用论"等闲视之
来源:奥数网 文章作者:郭立场 2010-06-11 17:45:12
随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相继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或者国学班,“国学热”现象引起了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与“国学热”的方兴未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子们对于国学却充满无知和排斥,认为国学不实用,不值得学,花时间学“太奢侈了”。(8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国学在现实中遭遇“无用论”,绝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奇现象,是早已有之,也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和议论的焦点。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学子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者大有人在,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文言文者屡见不鲜,自诩博学广识却连文从字顺的材料都写不全者亦是不乏其人。全国上下之所以掀起“国学热”的狂潮,就是缘于“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挤压,文化生态处于失衡状态”的忧虑。
半个多世纪以前,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救国救民,以铺天盖地的集中批判否定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顺应潮流、大快人心。然而,尽管新文化运动并没有视中国传统文化尽为糟粕,没有完全否定传统,也没有全盘反传统,但中华传统文化自那个时期开始被大量摒弃却是不争的事实。
国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本民族的文化而全盘接纳外来文化,并因此造成中华传统文化史的断裂”,致使国学的地位开始急转直下,深陷在遭否定、受针砭的尴尬境地而不能自拔。近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实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更是加剧了我们对国学的认识与承续的迷失。
而多年来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以及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借鉴的为学方式,更是在为文化的迷茫与缺失推波助澜。于是,便导致了“我对国学概念认识比较模糊”的认识,便出现了国学“不是很实用”的牢骚,便催生了花时间学习国学“太奢侈了”的感叹,便有了“为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只看实用的书”的尴尬。
但这些并不足以说明一度风行的“国学热”遭遇“无用论”的原因所在,不足以表达国学何以“没有吸引力”的问题症结所在,现实情况是,并不是传统国学没有吸引力,也不是人们有意抵制国学,而是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国学教育,很多人对国学知之不多、一知半解。
据前些时日新浪网和中青在线等网站联合举办的“作为中国人,你离国学有多远”为主题的大型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国学在当代遭遇了严重危机,应该采取措施弘扬传统文化。而在“您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调查中,近70%的人靠自学来学习传统文化。
这足以反映中国教育目前的现实:面对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国人并不缺乏文化自觉性,也不是对国学的认知度差,而是因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最终造成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不够,甚至出现仇视、抵制等排斥国学的极端行为。
仅仅局限于国学自学显然是不够的,学校的教育功能必须加强并发挥作用,因为名师的指点对更好地理解国学、认知国学以及运用国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可喜的是,如今赶上了重建国学、振兴国学的好机遇,具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传统文化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相继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或者国学班,“一耽学堂”、“国学私塾”等民间国学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我们不是“数典忘祖”的一代。那么,复兴国学,到底应该复兴什么?又当如何复兴?提倡复兴国学不是盲目地复古,而是要复兴国学的优秀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美德,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至于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复兴国学,可着眼于现今的教育体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区分不同的群体对象和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国学教育手段和内容,切实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
当然,由于“传统文化丢弃得太多、丢弃得太久”,指望靠一阵“国学热”就实现国学的复兴,未免操之过急,也不太现实。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只要我们有意识、有决心复兴国学,并为之付出了持续的努力和不菲的成本,就不愁国学复兴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