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6-21 23:01:55 下载试卷 标签: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课件播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这是一首有关植树的歌曲,名叫《走,我们大家植树去》。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去植树》)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学生的读音。
5、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6、学生交流生字的字形,书写生字,完成文后练习2。
7、自由练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章写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2)讲少先队员怀着愉悦的心情,在荒滩沟渠等处栽下了一棵棵青翠的小树。、〈二〉(2-6)讲植树的好处。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小结这节课的所学内容。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读,再抄写。(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说说植树的好处。
3、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节,思考你明白了什么?(出示课件第1小节的内容)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6、自由朗读第2节
2、说说第2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出示课件第2小节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
二、学习第二段
1、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2、讨论、交流并板书:(绿色工厂、增添新绿、绿色希望、绿色宝库)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 (出示课件关于树木能够 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而释放生产出氧气,净化了空气的小知识) 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植树有这么多好处,所以人们称它为"绿色宝库"。
指导读好第3、4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土地沙漠化、鸟儿等动物因失去家园而日渐消失等问题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而植树造林却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于是种下一棵树,也就等于埋下了一个愿明天的世界更美好的愿望。 )
D、指导朗读。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我们国家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号召全民植树。同学们不仅要积极响应还要动员其他少年朋友。怎么动员呢?这首诗就是最好的动员材料。现在我们一起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试背。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用你的微薄之力,为世界增添一份绿,集大家共同的力量,还地球一件绿色的衣裳。
2、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并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