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验中课时不够用怎么办?
来源:武汉教育信息网 2008-01-11 10:56:44

2006年8月,人教版《政治生活》编著者之一的董晨老师在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培训会上,给我们讲过这么一种“有趣”的课堂:执教老师的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闹纷繁,合作探究、质疑点拨有条不紊,教学手段先进,课堂高潮迭起,师生双方都长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之中。但是,没有完成那一节课本应完成的教学任务。话音结束,引起了与会教师700余人的哄堂大笑。董老师所说的这种教学理念先进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是不是带有普遍性呢?为此,笔者就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题打电话询问过去的同学和朋友,又请同学和朋友们询问他们的同学和朋友。通过这种滚雪球式的调查,笔者获得的信息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只要开展了合作、探究等互动活动,教学效率就非常低下,预设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如果从全学期来考量,则课时远远不够使用。笔者也曾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与模式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的确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就还有那么几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情况严重时只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一节课、两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执教者上课之前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和我的同事们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验,才逐步认识到:当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领、指导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并形成了一定能力与习惯的时候,再在课堂上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课前的教学设计。这时候,只要教师有了精心准备、组织得当,就很少出现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课时不够使用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引领、指导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并形成一定能力与习惯呢?可以按以下循序渐进的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问题引领。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人的进步往往是对解决问题的需求与兴致成就的。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思想的“助产士”。问题引领就是让问题成为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对学生造成一种疑惑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问题是孕育新知识新思想、新问题、新方法的种子、水、空气和土壤。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若要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要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因此,运用问题意识、利用具体问题是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行为与习惯的首选。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并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起点,然后让学生在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维与探究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知识与能力。是否具有独立生成性是课前自主学习与传统意义上课前预习的最大不同点,运用问题引领新课前的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即在学习中独立地、自主地“生长”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第二步:提纲暗示。所谓提纲暗示,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结构,列出具有暗示功能的提纲,让提纲成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并依据提纲这个主线独立生成新的知识、问题与能力。在这种提纲暗示法中,教师所列出的提纲,除反映新课的体系结构外,还应包括新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等问题的暗示功能。暗示,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美国哲学家杜威著名的“思维五步说”提出暗示是思维的第一步,是思想的起点,真正的思想是在动作碰了壁后才发生的,一切科学发明都起源于实际上或思想上的暗示。所以,从表面上看,提纲暗示法与问题引领法都是提供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知识、能力、情感的生长点,但是在提纲暗示法中的问题由于不是教师直接提出的,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这就为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奠定了比“问题引领”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笔记突破。当学生甩掉“问题引领”与“提纲暗示”这两根拐杖独立面对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把教材所暗示的问题、对问题思考探究的路径和主要结论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新的问题、知识与方法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学习笔记。教师在这个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写好学习笔记,直接目标是实现从接受型学习到自主型学习的突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对于学习笔记的指导,教师当然不能做千篇一律的要求,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自主学习笔记,应该有关于新教材的重点、关键及疑点;应该有新教材所暗示的问题、探究的结论及简明确切的提纲;应该有自己的体会、感想与建议或者记录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初步认识与新的观点。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曾发现有许多学生的学习笔记里都有创新思维或批判性思维的记录。比如,有位同学在学习笔记里写道:“假如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以公平优先,我们的社会将是怎样?共产主义社会是处处公平的社会吗?”又一位同学在学习笔记里写道:“是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实力在增强?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利用经济的全球化创造出富裕生活的全球化?经济上的全球化会带来政治上的全球化吗?”还有位同学在自学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后,觉得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超额累进税率,然后列了一个表格,并没有很好地说明工资薪金类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就大胆地想到了数轴,采用“数轴分段法”来说明怎样计算工资薪金类的个人所得税。
读到这些学习笔记后,我们知道自己的学生已经跨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门槛。
引领指导学生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是,实践证明:经过上述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后,我们组织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自主合作,还是探究创新,都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提高。这是因为:自主学习,不是过去所提倡的那种在新课之前把教材熟悉一下的具有简单任务特征的预习,而是学生的“自己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行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认识主体、发展主体的过程。它既指新课之前的自主学习,也包括课上与课后的自主学习。其实,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与探究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新课之前的自主学习,是课上与课后自主学习的基础,是合作与探究的基础,因而学生在新课之前的自主学习能够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同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一样,需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善于自主到比较善于自主的过程,绝不能操之过急。新课程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建构与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自我建构与自我生成知识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因而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认识经验基础之上。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儿童(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应该在最接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心理机能,即在“最近发展区”上下工夫。否则,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知识、经验、方法、一定理论的指导,合作就会变得无所适从,探究就会变得盲目而漫无边际,课堂虽热闹却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因此,我们的新课程实验只能或者说只有从引领、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的自主学习开始。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